党的二十大提出:“加快发展数字经济,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,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”。
广东数字经济规模多年居全国第一。2020年1月,广东以“数字政府”政务数据资源为依托,积极探索数据要素应用创新,建立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平台(简称“中小融”平台)。
“中小融”平台通过风险画像与信用评价,推动“数据”变“信用”,在推动了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,助力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取得良好成效。
助力首贷贴息,6000万元的财政资金实现了近160倍的放大,切实为企业纾困解难
2022年第二季度,为助力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,广东省印发《广东金融支持受疫情影响企业纾困和经济稳增长行动方案》(粤府办〔2022〕13号),对4月1日至6月30日通过“中小融”平台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首次申请贷款的小微企业,且单户贷款余额不超过1000万元的部分,给予不高于1%的贴息补助。
借助该行动方案出台政策东风,“中小融”平台与广东省农信联社、相关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积极响应,成立工作专班共同在全省开展首贷贴息支持企业纾困解难行动,借助科技手段简化企业申贷审批流程,如专门设立了中小微企业“融资信息码”,实现企业“一码对接、一步授权”的一站式融资服务,便利企业扫码在平台发布融资需求;并为银行配置首贷贴息“专属渠道码”,即企业客户一键扫码即可申请银行政策类普惠融资产品,实现“企业数据授权,政务数据企业画像同步推送”的政银协作模式,助力银行准确识别中小微企业信用风险,实现银行线上审批及授信。
据了解,广东全省共计88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参与贴息申报,发放贴息金额共计6000万元,为2824家(个)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了94亿元的金融供给。
而本次首贷贴息金融纾困更是呈现出三方面的特点:一是重普惠,两类市场主体的贷款金额不超过150万元的占到了54%,不超过1万元的有41户;二是强信用,加大了信用类贷款的投放力度,信用贷款占比超60%;三是长周期,市场主体实际使用贷款天数为120天,在规定时间内为市场主体渡过难关提供稳定的金融输血。同时,本次贴息工作使得财政资金效应得到充分发挥,通过首贷贴息工作,6000万元的财政资金实现了近160倍的放大,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得到有效提升。
实现融资对接方式创新,以“简、快、小”新型融资方式为手段特别突出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
首贷贴息工作仅仅是“中小融”平台推动了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,助力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一个缩影。事实上,“中小融”平台以“简、快、小”新型融资方式为手段,特别突出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。
截至2022年12月末,“中小融”平台已累计服务企业162万家,累计发布金融产品1754款,累计推动实现融资金额1591亿元,平均每笔贷款约170万元,平均利率区间4-5%。
目前,“中小融”平台已实现与粤商通深度互联,成为粤商通服务广东省企业“融资贷款”的主要功能模块。据统计,在粤商通“银行贷款栏”中,“中小融”平台产品累计浏览超过116万次,累计为金融机构提供数据调用服务超过2205万次,日均调用数据超过2.3万次。
同时,依托省内龙头企业、核心企业信用和真实交易数据,“中小融”平台还创设了供应链金融模块;而针对省内各地专业镇产业集约特点,平台也建设了广州、潮州、汕尾、东莞、南海等分站。
与此同时,“中小融”平台还切实解决粤东西北与珠三角金融服务能力发展不平衡问题,通过“数字上云、服务下沉”,为粤东西北地区109家农商银行、村镇银行、担保公司、小贷公司等提供了数字金融科技服务支撑,有效提高了金融机构运用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效能。
用人工智能为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价,获评党政信息化最佳实践案例
“中小融”平台作为我省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金融基础设施,依托广东省数字政府改革成果,运用云计算、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,通过风险画像与信用评价,推动“数据”变“信用”,有效推动了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。
“中小融”平台已累计申请了34个部门的342项政务数据,涉及政务字段1865个共80亿条数据,包括工商登记基本信息、不动产登记信息、纳税信用信息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、许可证信息类等政务数据资源。
“中小融”平台设有智能融资、智能供应链、智能直融、智能监管、智能运营、智能风控等六个模块。其中智能供应链模块累计实现888亿元;智能直融模块累计实现363亿元;智能融资模块累计实现340亿元。
2022年,“中小融”平台被中央党校(国家行政学院)电子政务研究中心评为“党政信息化最佳实践案例”。
责编:sq
〖免责申明〗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。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,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,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。